【學術】臧小戈:簡析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進程及發(fā)展方向
發(fā)布時間:2015-05-04 14:52:38 點擊次數(shù):3891

蘇國偉《花季》 1999年全國美展金獎作品
從1984年漆畫大規(guī)模的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至今,現(xiàn)代漆畫已走過了二十余年的發(fā)展歷程?,F(xiàn)代漆畫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畫種,它正處在發(fā)展中,對于一個“發(fā)展中”事物的肯定與否定必定要有一個過程,毋庸置疑的是,批評與贊揚的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它能不斷向前發(fā)展。本文力圖從客觀的角度分析現(xiàn)代漆畫藝術語言本 土化的進程及發(fā)展方向,并希望通過對“進程及發(fā)展方向”的分析,使我們相對客觀地“感、觸”現(xiàn)代漆畫。
80年代的中國文化領域,進入了一個革新的年代。整個中國現(xiàn)代藝術都處于一種萌動之中,一般把1985年作為新時期美術的一個轉折點,又把其后四年的1989年 稱為“89后運動”。關于這兩次轟轟烈烈的現(xiàn)代藝術運動,藝術評論家已經從各個角度進行評價與分析,甚至透徹到各個主流畫種的“毛孔之中”。作為探討現(xiàn)代漆畫的文章,以這個話題開篇的意義何在?首先羅列一下評價這兩次現(xiàn)代藝術運動的一些高頻率詞匯:沖動、盲目、感性、西方現(xiàn)代藝術涌入、思想解放、理性、關 注社會現(xiàn)實、個人價值、本土語言回歸等,這些詞匯基 本涉及了這兩次現(xiàn)代藝術運動中的核心問題。由以上詞匯,可以得到這樣一條線索,也正是這條重要的線索暗示了現(xiàn)代漆畫的發(fā)展方向。從85美術思潮到89后,是有一個激情略帶盲目的“變”到思考略帶冷靜的“變”的 過程,包含了從對西方的認識到對東方的本土意識逐漸 覺醒、回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意義對現(xiàn)代漆畫的發(fā)展方向起到了積極的暗示作用,這種暗示延伸至九十年代至今的現(xiàn)代漆畫發(fā)展主流之中才逐漸的突顯出來。 如果把十年做為一個發(fā)展階段,可以大致把漆畫分為兩個階段:1984年至1994年;1995年至2004年。漆畫在1984年誕生初期受到一年后美術思潮的影響的“即時效應” 可以說是小之又小,剛剛誕生的漆畫,似乎處于一種謹 慎的狀態(tài),處于一種“自我負責”的狀態(tài),遠遠沒有顧及藝術語言的本土化這樣一個問題。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漆畫正處于一種學科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連同美術圈內人士到社會大眾都對它持陌生的態(tài)度,這個時候 的漆畫忙于自身學科建設,只要有人在做漆畫,在學習漆畫,在渴望漆畫,就是應該得到漆畫群體的支持。此時的中國漆畫,正在完成隊伍的構筑,漆畫本身在材料和技法上也是一種建設狀態(tài),包括現(xiàn)代課堂教學常使用 鋁粉罩漆,木粉和一些新興材料的應用,在當時都是處于摸索與研究中,即便是少部分領軍人物已經逐漸掌握了這些技法,也沒有大面積的得以推廣和應用。何況漆畫群體內部在很多技術性的問題上直至今日都沒有達成 共識,哪怕是與藝術無關的認識也在激烈討論范圍內。自然漆畫在藝術語言的建設上,就要做適當?shù)淖尣?。這種適當?shù)淖尣揭矌砹艘粋€很大的弊端,因為從某種角度上看,現(xiàn)代漆畫忙于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部分人對現(xiàn)代漆畫產生了一些藝術本質上的認識偏差,這種偏差在某種意義上更被錯誤地理解為漆畫藝術語言的本土化。
如果把中國美術全集作為一個考證中國現(xiàn)代漆畫發(fā)展歷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參考資料來看待的話,就讓我們 把視線投向在1984年至1994年的漆畫作品上,在漆畫的 身上很容易找到一些相似的影子,并且大部分作品與現(xiàn) 代藝術中的其他作品有著很多“不同之處”,這意味漆畫在當時是沒有廣泛地參與現(xiàn)代藝術運動的,這是一種 “幸”與“不幸”。如果漆畫的創(chuàng)作主流群體能廣泛地參與到“85美術思潮或89后”藝術運動中,那么我們現(xiàn) 在討論漆畫的時候,可能就不會在,是不是黑的就是漆畫,漆畫是不是要平、光、亮這樣問題上浪費筆墨了。
這些問題顯然都屬于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中,如何理解藝術本質的問題。你的藝術作品需要黑,就是黑 的,需要平就是平的,不能簡單的把它加以模式化。藝術本質與藝術家第一性等問題上,在漆畫這里沒有很好的得到解決。從橫向的學科比較來看,閱讀當年的很多 藝術批評的文章就不難發(fā)現(xiàn),漆畫現(xiàn)在在討論的很多問題(包括漆畫的民族性問題,漆畫中材料與技術的問題,等等)都是國畫、油畫在80年代甚至更早的60年代 中就討論過的問題,如果把這幾類文章穿插開來閱讀,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很多表明立場,探討性問題的口吻似乎出自一位生活在60年代人的筆下??梢姛o論是實踐還是理論,現(xiàn)代漆畫從某種角度上看,在其起步的前十余年中與現(xiàn)代藝術結合的不是十分緊密。以至于在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發(fā)展方向問題上,有許多根本連藝術問題都談不上的問題在干擾著人們的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當時看來是堅持了自己“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包括把這種“獨特”錯誤地理解 為本土語言在內,現(xiàn)代漆畫并沒有在實質上迅速地卷入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洪流。從另一個角度看,相對80年代中的青年漆畫家,并不是對這種種變化視而不見的,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在他們的心理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漆畫打著 轟轟烈烈的旗號,一路走進藝術陣營,漆畫在一路高唱凱歌的同時似乎隱藏著某種爆發(fā),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本土文化,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發(fā)展方向何在的問題在這種轟轟烈烈的形式之下,在1994年至2004年這十年間才開始真正的得以討論與解決。 究竟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發(fā)展方向應該是什么?或者換個最基本的問題,什 么樣的畫是漆畫,用漆做的畫?《髹飾錄》里的技法再現(xiàn)?本土文化的構筑與思考?一切一切都存在于直至今日這二十余年的探討過程中。從80年代直至今日,現(xiàn)代漆畫始終脫離不開藝術語言本土化需求。好多從80年代走來的主流現(xiàn)代藝術都曾經就這個問題產生過諸如此類的爭論,那么讓我們借著本土文化這個問題,認真思考一下,究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本土語言,從馬王堆的漆畫到漢畫像磚,這些大都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它們的魅力正在于原始性。它的稚拙、簡括與純真,就像人類的 童年一樣,引起人們回首往事的驚異與沉思,但它們也永遠地停留在那個時代。與現(xiàn)代文明遙遙相望的魅力在于時間、空間的遙遠,這種時間、空間是無法打破的,是不能單純依靠照搬與描摹來強行完成的。而80年代中期的部分漆畫作品,正是試圖在內容和形式上來“偽釋”本土語言。也正如80年代關于油畫民族性問題的爭論一樣,如果不能像其他已經走過或走的比較靠前的畫種一樣正確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將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一種封閉狀態(tài)中的強行傳承,何以能成為現(xiàn)代人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
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發(fā)展前景應取決于現(xiàn)代漆畫所處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屬性。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是對于東方本土文化的構筑與補充,漆畫應該以何種方式來構筑與補充這種本土文化,單單憑用了漆的材料、技法甚至圖案是不夠的,如果一味地以架空的形式來強調漆畫,那么無異于抓住了漆畫的肉體,放走了漆畫的靈魂,漆畫連作為一門繪畫種類的基本審美趣味也將喪失了。正確理解藝術的本質,注重漆畫藝術語言的本土化,在內容上真正地構筑本土文化,才是漆畫藝術語言本土化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 臧小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碩士研究生
人物志

閩公網安備 350520302001781號
